在辽阔的中华大地上
江河纵横,奔流不息
其中一条绵延
近1800公里的人工长河
尤为特殊
它贯穿五大水系
串联起海河、黄河、淮河、长江与钱塘江
成为人类历史上
开凿最早、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
展开剩余89%起于春秋,废于清末
京杭大运河的起源
可追溯至春秋时期
吴王夫差为北上伐齐
下令开凿“邗沟”
这条起于江苏扬州、经射阳湖至淮安
全长170公里的河道
连通长江与淮河
成为大运河最古老的段落
秦朝时
浙江嘉兴境内新辟水道
进一步奠定了运河的基本走向
隋朝统一后
为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隋炀帝下令开凿一条
纵贯南北、直抵东都洛阳的大运河
这条全长1700公里的水道
首次实现从河南洛阳至浙江杭州的全程通航
位于运河枢纽的扬州
也因此成为隋唐时期最繁华的都市
到了唐、宋两朝
运河进行了疏浚与整修
至元代
朝廷大力拓展运河系统
新修“通惠河”
连接天津与大都(今北京)
最终形成京杭大运河现在的格局
明清两代
京杭大运河成为漕运主干道
南方粮食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北方
维系着京城与国家的命脉
运河也步入历史上最繁忙、最重要的阶段
直至清末国势衰落,漕运中断
加之黄河改道、山东段淤塞
运河通航能力大减
多处河段逐渐荒废
京杭大运河逐渐失去昔日辉煌
百年后的盛景重现
让大运河重现往日盛景
是沿岸人民持续了百年的深切期盼
2017年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是流动的文化
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这一论述为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与利用
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2019年年初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
系统部署了
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资源条件改善、
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文化旅游融合提升
四大工程
让古老的运河重新焕发生机
同年年底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
提出利用4年左右时间
基本完成
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四女寺枢纽工程
2022年
千年运河迎来了世纪复苏
4月14日
水利部联合
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四省市
正式启动京杭大运河
全线贯通补水行动
4月28日10时
位于山东德州的
四女寺枢纽南运河节制闸缓缓开启
积蓄的清水奔腾着向北涌去
200公里外
位于天津静海区的
九宣闸枢纽南运河节制闸也应声开启
南来之水经南运河与天津本地水系成功汇合
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实现了
百年来首次全线通水
三岔河口
此后
贯通补水转化为常态化机制
从2022年起
水利部连续每年组织开展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
2024年
京杭大运河全线有水时长
首次超过百天
2025年7月
一年一度的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任务
再次顺利完成
各补水水源
累计向京杭大运河黄河以北河段
补水7.88亿立方米
完成计划补水量的142%
京杭大运河不再仅仅是
历史书中的辉煌记忆
而是重新成为了一条流淌的河
流淌千年,奔向未来
今日的京杭大运河
早已超越了单纯的交通运输功能
它作为活态遗产
正被赋予全新的时代内涵
京杭大运河北京通州段夜景
它是一条生态廊道
贯通补水有效补充了
华北地区的地下水资源
复苏了沿河生态系统
提升了生物多样性
它是一条文化玉带
运河两岸,古镇焕新
非遗项目得到活化传承
人们可以漫步于杭州的拱宸桥头、
扬州的古渡口岸、北京的通州河畔
在桨声灯影中
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动
它是一条经济动脉
“运河+”的模式催生了
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体育健身等新业态
运河马拉松、运河音乐节、
运河游船观光等品牌活动
让古老河道变身成为
促进城乡发展、增进人民福祉的“金丝带”
京杭大运河
是一部流淌了2500年的史诗
它见证过帝国的辉煌
承受过衰落的寂寥
如今,又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
迎来了新生
它的贯通
不仅是水流的重逢
更是文明的接续、自信的彰显
这就是京杭大运河
一条镌刻着中华文明密码、
必将奔流不息的生命之河
来源:中国水利报社
发布于:北京市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