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小县城能折腾到什么程度?有的地方几十年都没啥变化,可偏偏山东有这么一个县,历史上被“踢来踢去”,光建国后短短15年,就换了4次“东家”。
从头说起。东明县这个地方,命运多舛。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出巡来到这里,结果碰上大雾,灰头土脸,被堵在路上走不动。心情糟透的始皇帝干脆给这地取了个名字——“东昏”。
你想想,一个地方的名字要带着皇帝的怨气开头,这开局属实有点“阴间”。
后来到了汉武帝时期,才正式设县,依旧叫“东昏”。直到王莽篡汉,嫌名字太丧气,才给改成“东明”。没成想,这个临时工皇帝顺手一改,却让名字用到今天。
展开剩余76%可惜好景不长。东汉又把名字改回“东昏”,三国时索性把县撤了,降为一个镇,一消失就是七百多年。这段历史听着是不是有点像“被反复删除的游戏存档”?
等到北宋,东明终于翻身了,再次恢复县级建制。但这并不意味着稳定,反而开始了“搬家马拉松”。
第一次,1218年,因为黄河闹水患,县城只好从兰考搬到东明集;
第二次,明初1368年,黄河再度发脾气,百姓搬到云台集;
第三次,1490年,才迁到如今的位置。你细品,一个县城七百年里搬了三次,每次都被黄河推着走。这哪里是建县,这是在“漂流”。
说白了,东明的宿命就是被黄河绑架。
建国后的折腾更精彩。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家为了治理黄河,专门设了个“平原省”,东明从河北划进来。
三年后,平原省撤销,本以为要回河北,结果直接塞给了河南。
河南管了十二年,眼看都快成“河南娃”了,1964年又因为黄河决口,河南和山东来了一次“土地互换”。山东划出两个县,换回了东明。
你看,短短十五年,平原、河北、河南、山东,四个省轮流接力。
那问题来了,东明为啥总这么折腾?一句话,罪魁祸首就是黄河。
黄河下游历来水患频繁,偏偏东明正好卡在河道关键位置。每次河道治理,都绕不开它。东明就像一个夹在几家之间的“孩子”,哪家都得管,但哪家都嫌麻烦,于是“东家”来来回回换。
可你要说这地方只有苦难,也不公平。正是这些波折,孕育出不少名人。
庄子就生在这里,那个“庄周梦蝶”的故事,就是这片土地的文化印记。汉初丞相陈平、唐代名将李勣、起义领袖黄巢,也都出自这片土地。风水轮流转,这地方虽然多灾多难,但偏偏能出思想家和英雄。
再说个有意思的,黄河水患带来的沙土地,居然催生出东明西瓜。别小瞧这西瓜,1960年还创下了三个全国纪录——单瓜最大、单株结瓜最多、单株产量最高。
无论环境怎么折腾,命运怎么调侃,只要能在困境里开出花,就算赢。东明西瓜就是最好的象征——沙地里也能结甜果。
一个县能被四个省“踢来踢去”,还能顽强生活、孕育文化,这就是中华民族骨子里的坚韧。
各位领导,你们觉得呢?
发布于:河南省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